習練太極拳的人都知道,練拳講究“內三合”與“外三合”,而“外三合”中的“肩與胯合”尤為重要,正所謂“根節(jié)不明力無源”,無此便談不上中節(jié)和稍節(jié)了。但是許多人練了很多年也不知道這“肩與胯合”應作何解釋?在練拳的時候應該如何操作?而僅僅只停留在“上下照應”這個字面上。下面就跟著太極拳來了解一下太極外三合的相關知識吧。
太極“外三合”之肩與胯合的練習
首先習練者要明白,太極拳要求的是一種軸性靈活,不像外家拳超越身體限度大幅度伸縮,故不需專門柔韌訓練,通過長期松沉盤架,自然會得到軸性靈活。
有了這個前提之后,我們再來建立一個幾何模型:我們把人體的兩個肩(肩井穴)和兩個胯(環(huán)跳穴)抽象成四個點,把這四個點順序連接起來,便構成了一個長方形,這個平面會因我們在轉身時發(fā)生扭曲。
我們要做的是,盡量減少這個平面的扭曲程度。和別的內家拳不同(例如八卦掌),太極拳要求“腰胯一體”,即“言腰必言胯,轉腰必轉胯”,而這也正好為這個幾何模型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這樣做有什么道理呢?我們來舉個例子,讀者可以試一下:當我們向右轉腰時,盡量保持腰以下的部位不動,慢慢地右轉,你會感覺你的左胯變得越來越死、越來越不靈活了,呼吸也受到了影響;
現(xiàn)在放松腰以下的部位,讓你的左胯跟上你的左肩,同時松掉左胯,怎么樣?不僅身子正了,呼吸順遂了,而且還獲得了更大的轉動空間!這時如果有力量施加于你的右胸,你這么一找肩、一松胯,力量自然就被化掉了。
其次,我們的肩和胯在力學方面存在著一種天然的“照應(骨骼和肌肉共同作用的結果)”,即“肩與胯的狀態(tài)總是趨于一致”,而這種照應在后天的勞動中被淡化了。
通過太極拳的訓練,會逐漸恢復這種天然的照應,使之步調一致,一致又體現(xiàn)出協(xié)調,不論是運化還是發(fā)力,都會產(chǎn)生極大的效果,從而產(chǎn)生特有的“太極勁”。
同樣,用這個幾何模型也可以解釋太極拳的“發(fā)力”,長方形通過下邊的兩個角獲得兩個相反的力道,同樣,上邊的兩個角也需要一個較小的引勁兒,上下兩股勁兒反彈后促使整個長方形產(chǎn)生抖動,而不會使身子出方圓線,這就是發(fā)力。
當然,這種肩胯相合也存在特例,即“左肩與右胯合,右肩與左胯合”,這種斜向的合所表現(xiàn)的力道是出了方圓線的,被稱為“四隅勁”,但這種情況都是比較短暫的,絕大多數(shù)的時候為正向的合,表現(xiàn)出的為“四正勁”。
現(xiàn)在我們再去練拳的時候,應該知道怎么去做了:在保證兩肩和兩胯向下松沉的情況下,,除了表現(xiàn)四隅勁的時候,要盡量減少“平面”的扭曲程度。
不過,這里要注意一下“盡量”二字的兩層含義:第一,平面的小范圍扭曲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否則便真成了“胸腰鐵板一塊”了,靈活并不在于位移的大小,在小的位移之內產(chǎn)生大的變化——這才是真正的靈活;
第二,不要把“盡量”二字理解為“強求”,實際上它反而會給你一種順遂感,也許初期不太明顯,時間長了你就會感覺到其中的奧妙,舉個例子,學乒乓球時,老師會否定你自由握拍的方法,而教你一種標準的握拍方法,初期你一定不太適應,待習練到一定程度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握拍的方法對你今后的提升將有著多大的幫助!
做到了兩肩、兩胯的放松和照應,轉換自然迅速,上下自然相隨,這正是“上下相隨人難侵”,你的太極功夫定會取得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