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招式千變?nèi)f化,動作名稱也是各種各樣,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當中的“掤”,這一招是太極中常用的經(jīng)典招式,希望大家能夠借此能夠舉一反三,對太極拳的認識更加深入。
太極拳招式雖然變化多端,但是萬變不離其中,只需掌握好其中基本的動作就好了,我們所說的“掤”即為其中的一種。
什么叫掤
掤,讀peng;系碰的意思,與捧同義。如果對方打來,我因彼力斜而上掤之,使其力復還于身而不得下降。扔時兩臂圓撐如彈簧,兩肩下肢部似置彈簧球,兩臂之掤力似是受此彈簧球支援,如蓄氣之皮球,接觸彼手,此按彼起,逆彼之勢,承而向上,使彼力不得下降。所以掤字從手、從雙月,恰似云手的雙掤,而接手時雙方各出一手相承,又宛如新月兩個,說明掤字兼具形聲和會意兩義。
掤古讀冰,系指圓形的箭筒蓋,《左傳》、昭二十五年注箭筒蓋可以取飲。又讀Peng,朋音。兩月兩粘,是友非敵。是以掤字列為八法之首,說明掤法不只是一個湖式所獨有,即所有太極拳八法
掤,一般用來防御,需要在實戰(zhàn)中能夠看清對方的套路,并巧妙將其化解。
一代宗師楊公澄甫體用全書《推手》章云“掤法向外,駕馭敵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貼近,故曰掤”。又說:“棚之方式……忌板滯,又忌遲重,板者,不知自已之運動,滯者,不知敵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則不成其為推手矣。遲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非太極拳家之所取也,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粘回,又不使己之掤手與胸部貼近。調(diào)化勁全賴轉(zhuǎn)腰,_一張腰則我之掤勢已成矣。”其于掤的意義與掤的運動說得相當明白。吾人自應拳拳報膺,熟念弗失。
掤的打法
太極拳是拳,拳就是打人的,沒有一式是空架子,沒有一式不能打人。不過太極拳跟別的拳稍稍不一樣,不管是陳、楊、孫、武、吳派,不管是十三式、二十四式、三十七式、四十二式、五十四式、六十四式、八十八式、-○八式……都是主張“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已先動”,“臨陣交鋒,切忌先進”,“后發(fā)制人”。并有“太極拳是不打人的”口語,所以太極拳表現(xiàn)在拳勢上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先防后攻”的。即其所組成的拳勢中,既沒有先進攻的動作,也沒有只守不攻的動作,而且每一拳勢的第一個動作都是防御性的后退的,第二個動作方是前進的攻擊性的。這是歷史,這是文化,千萬不可疏忽。
掤時,掤手的手腕,距離自己的胸部約三十公分,另一手之手指沾于掤手手腕腕脈,屬陽性,陽性遇上陰性,多少總要讓它幾分。一般將掤分為立棚、斜棚(左、右掤)。上掤、下掤四種,不管哪一種掤,其勁都在腰。千萬不可將勁放在手上或肩上。在掤的一瞬間,即變?yōu)樾まD(zhuǎn)化,或掌、或拳、或指,或發(fā)、或聚、或采、或挒、或時、或靠,盡在一掤之中。其實八法之勁勢只是一個掤勁。所以掤式如同機關之偵察兵,始終是站在第一道防線上。不管聽、化、拿、發(fā),都要以掤為先。如果掤化,就要使對方有失重的感覺,如果掤引,就不能使自己失去重心。無論掤化或掤引,得勢后就要掤發(fā),掤發(fā)為八法中之第一著,在十三勢中占極重要之地位,發(fā)時無不傷人,所以應該特別注意分寸。點到為止,讓人知難而退即可。
一切理論均要用于實踐,講了這么多,還是需要大家加強練習才行。
一般分掤勁之方向有八:l、上行向前、向外運行呼之為掤勁,2、逆行向后、向內(nèi)之掤呼之為捋勁,3、雙手掤勁內(nèi)含呼之為擠勁、4.向下、向前粘之掤呼之為按勁,5、雙手掤勁向外分呼之為采勁,6.掤勁急速彈出呼之為挒勁,7、手出圈外以肘救濟彈出呼之為肘勁,8.肘出圈外以身救濟彈出呼之為靠勁。即所有掤向之勁仍在掤勁。是其動作和形式雖各門各派小有不同,而其經(jīng)義與內(nèi)部功夫都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不必斤斤于外形架勢的爭論,只要時時刻刻注意“敵情觀念”、“對敵思想不可有一絲毫放松”就可以了?;旧细鏖T各派的架勢,都有他的意義,都有他的淵源,千萬不可批評批評這個對,那個不對,這個好,那個不好,會用都是好的,用得恰到好處便是對的。如能將本門派的功夫練到滾瓜爛熟,而又能洞燭各門派的架勢手法,則無往而不利,無堅而不摧。
楊門有句關節(jié)諺語:“掤不要掤到別人身上去。”還有幾句口訣:“掤左時靠捶,掤右捋拿揉,拳拳皆可用,一膝二喉三按胸。”深望同道三復斯言。
如上所言:掤勢、掤勁在技法上,乃為八法之第一著;在十三勢中,居極重要之地位.尤其在實際運用上,可就是變化圓轉(zhuǎn),有如循環(huán)之無端。然依據(jù)太極拳之經(jīng)、論、歌訣,學者尚須由技進道。所謂“身心并練。道技兼修”。例如楊家拳譜“一舉動………”篇末,即有:武當山張真人“希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的囑咐語。而《十三勢總歌》亦日:“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這正是指示:太極拳技之外,尤重增進大眾現(xiàn)實生活之幸福,這才是太極拳之真正宗旨。至于技法、技術、技藝不過是人道之階梯而已。
這里所說的道,就是中華民族長久實踐的“王道、仁道”或“中道”,不論是儒家的克己、愛人、盡忠、盡孝;道家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乃至墨家的“摩頂放踵,以天下之利而為之”;佛家的“慈悲喜會”、“以出世的精神,作人世的救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