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經和大家講過了太極的貓步,今天小編將要和大家講講太極的五行步,五行步是太極里面的重要步法,掌握此步法,對于我們身法的提高有著極大的作用,下面請大家細細聽我說來。
步法是學習太極的關鍵所在,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五行步,顧名思義,五行步分為進、退、顧、盼、定五步。
具體如下:
1)前進:在五行中屬水,方位正北
人體對應穴位是會陰穴,此穴屬腎經。此勁的勁源在會陰穴,如欲前進,只要意在會陰穴,眼神向前上方看,身體即自然前進。從外表看,此勁只表現(xiàn)在步法上。蘊于內者,即粘勁。 粘勁,主前進。粘勁帶有主動性,系用自己的手、腕、臂來粘對方的手、腕、臂,將對方粘起,使對方引進落空,達到牽動四兩撥千斤的目的,為太極拳推手中重要之基本內勁。
粘勁要求輕靈,周身放松,手上絕對不可用力。粘勁好像釣魚,身體好似魚竿,特別是脊柱部分,要中正安舒,胳臂好像魚竿上的軟線,手和腕部可比做魚鉤。要想用粘勁將對方粘起,此勁一定要由它的勁源會陰穴發(fā)動,通過臂達于手或腕部,胳臂必須松軟無力,手和腕部要輕靈。此時主動粘或被動粘對方,都能達到理想效果。否則,胳臂有力,臂部僵硬,好比用棍子釣魚,棍子一動就會將魚驚跑。
此步為五步當中的第一步,大家需要認真揣摩其中奧義。
2)后退:在五行中屬火?;鹉芑f物。方位正南
人體對應竅位為印堂穴,此穴屬心經。勁源在印堂穴,如欲后退,只要意想印堂穴,眼神向前下看,身體便會自然后退。從外形上看,只表現(xiàn)在步法上。蘊于內者,即連勁。
連勁,即連貫也。連綿不斷,不脫離,無停無止,無聲無息。太極推手,實應有進有退,有化有發(fā),退如得勢,則發(fā)亦自隨矣。其上身看似往后退,而意氣已前迸矣,此為以退作進之法。進則要有粘,退則要有連。誠奧妙無窮焉。反之,初學者在對方用力推來時,沒有連勁,身體單純后退,形成兵敗如山倒之勢,被迫跌出,乃不懂連勁也。真正懂連勁之后,即能得屈、伸、動、靜之妙,開、合、升、降之效。見進則退,遇出則合,看來則讓,就去即升。果能到此地步,即人懂勁境界也。
3)左顧:在五行中屬木。木屬直性
方位正東。人體對應竅位為夾脊穴,此穴屬肝經。此勁的勁源在夾脊,如欲側轉前進,只要意想夾脊穴往實腳之涌泉穴上落,身體便會自然地側旋著前進。從外形上看,表現(xiàn)在步法上。蘊于內者,即黏勁。 黏勁,如粘如貼,不丟不頂,彼進我退,彼退我進,彼浮我隨,彼沉我松,丟之不開,投之不脫,黏勁在太極推手中可化解棚、擠、按等進攻手法。
這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我們多注意觀察對手的動態(tài)及周圍事物的變化。
當對方進攻時,我周身放松,特別要放松自己的手和臂,不與來力抗拒。否則手用力反抗,即暴露了腰部勁源,反抗之手或臂即成為自己之勁端,易被對方通過勁端,擊中勁源。應在對方來力末接觸自己身體之前,即全身放松,立即意念夾脊穴,對準來力接觸我之部位,輕輕黏住往側面移動,使對方發(fā)力落空。注意黏勁在對方來力落空未跌出前,不可離開。
4)右盼:在五行中屬金。方位正西
人體對應竅位是膻中穴,此穴屬肺經。此勁的勁源在膻中穴。如欲側轉后退,只要右手抬至與乳平(即以拇指與膻中穴相平),同時左手抬起至肚臍與心窩之間,而左右兩手心均向下,意想膻中穴微收,眼神順左手食指往下看,身體便會自然地側轉后退。上述為左虛右實,反之亦然。從外表看,表現(xiàn)在步法上。蘊于內者,即隨勁。 隨勁,隨即順從,跟隨之意,緩急相隨,不即不離,進退相依,不先不后,舍己從人。對方主動我為被動,隨其后而行。
所謂亦步亦趨也。太極拳有舍己從人之術,對方接觸自己身體何處,該處即應相隨而靈活,假使接觸手,手不單要放松而要保持靈活;接觸肘,肘放松仍要靈活;接觸胸部,胸要放松靈活,周身處處都應如此。但應注意,接觸手時,意念集中在勁源的膻中穴上,膻中穴對正手輕輕相隨,如此類推,對方接觸我何部位,膻中即與該部位微微相合,隨其動而動。如意念集中在接觸部位,即為意之雙重。但應注意不丟不頂;對方進一尺,我退九寸,少退一寸即為頂;對方進一尺,我退一尺零一分,多退一分為丟。只有不丟不頂,才能引進落空,借力發(fā)人皆此意也。
5)中定:在五行中屬土。方位正中央
人體對應竅位是丹田穴,此穴屬脾經。勁源在丹田,如欲立穩(wěn)重心,只要意想命門和肚臍,立刻會身穩(wěn)如山岳。所以說五步應五行,五行在人體中又對應五竅。從外表看,表現(xiàn)在步法上。蘊于內者,即不丟頂勁也。 不丟頂勁要練于內,形于外,只有內外合才能靈活奏效。中定不離位,含胸把腰松。對方來勢,或高或低,或橫或直,或左或右,或長或短,不能肯定?;蛳鹊媚芏ú阶呋斪呋瘜Ψ絹砹?,意念要集中在丹田,前方來力,意想肚臍貼命門;后方來力,意想命門貼肚臍。
不要與之相抗,當松開其來力后,勁源反之則為發(fā),必便對方彈跳跌出。手或臂一覺著力,隨即放松變?yōu)樘?,如遇偏重則松之,遇雙重則偏沉之,隨彼之來力方向而去,瀉去其力,不稍抵抗,使人處處落空,毫不得力,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意念守住丹田,變化在肚臍命門之間,全身松靜,保持我順人背,若能達此境界,對方雖有千斤之力,亦無法施用。輕靈玄妙,能收四兩撥千斤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