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一門很有學問的技藝,它不像其它的競技項目。太極的每個動作都有深刻的意義,它是中華名族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文化。它包含著武學兵法,養(yǎng)生術,思想文化等。
“ 中正之力,力在其中。其小無內,其大無外。”這句話就告訴我們力的特點之處。
太極拳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變成一種普及性的運動。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會看見太極拳。為了要普及簡化太極拳已被改變得愈來愈簡單,由困難的內動變成偏重于外形,包含了戲曲工架及舞蹈表演形式。武術方面的運用已被磨滅。
太極拳變成中看不中用的體操。但這種改變對促進太極拳的普及實是功不可沒。以前太極拳有“十年不出門”的說法。在現(xiàn)今生活節(jié)奏如此急速的時代怎能要求為生活折腰的人們花如此多的時間去練拳?
太極拳要求的是用自己的意念去帶動體力的關節(jié)和肌肉的各個器官,只要體內的受自己的意念越多,說明你的功力也就越深。每一動作都帶動著多次的內動,以內動為主的效果明顯比外動的效果要好的多。
太極拳是內家拳術,與形意拳,八卦掌合稱三大內家拳術。曾經(jīng)有人以魚作比喻:太極拳是魚頭—敏感度極高;形意拳是魚身—充滿爆炸力;八卦掌是魚尾—喻其靈活性。三家拳術都有其獨自的發(fā)勁方法,修練方式亦不相同。
但只有太極拳主張用意不用力,力從人借。力從人借之真義是借用地心吸力,即是學會利用身體重量壓到地面而產(chǎn)生的反彈力作為活動的能源。能把握此技巧,能源用之不竭。 我們自嬰兒開始學習翻身、走路都是與地心吸力相抗,一舉手,一投足皆是用本身力量抗衡地心吸力。隨著我們成長,用力已是一種習慣,要改變此活動的習慣是極之困難的事。借地心吸力的法門就是將身體每一個部分放松,將重量全交給地心吸力。王宗岳拳論要求偏沉則隨,正是啟發(fā)太極拳活動的能源要旨。身體愈多部份放松,身體重量便愈放得多到地面,反彈力亦隨之增加。太極拳要練得松就是這原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練習太極拳高境界就是自然而自然。這是一個目標,在這樣過程中需要我們一步一步的走,腳踏實地,從它的方法入手。
人法地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所能取之資源都限于地球。練太極拳所能借用的天然之能即地心吸力及其反彈力。地心吸力是慣有的天然之能,表現(xiàn)在我們身上的是每個人都受地心所吸引,都有重量。這個重量就是可利用的能量。太極拳借力打人,四兩拔千斤。借力,所指的是借他人之力。他人,推手時借對手之力,自己練拳時的他人之力,就是地心吸力。
如何借?
我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已經(jīng)在受地心吸力所吸引。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在這個環(huán)境中完成,早已學會借地心吸力及其反作用力而不自知。就象走路,從嬰兒期學習走路,左腳踏下去,右腳提起來,同時保持身體平衡。沒有人深究地心吸力的問題,早已習以為常,早已達到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打太極拳,要從頭學習、鍛練借用地心吸力,那是因為我們要求不用力。不用力是相對的,一開始做不到,要從思想上重視,要樹立一個不用力的目標,向著不用力的方向努力。
地心吸力令我們的身體有重量,打拳時兩腿不停地左右交替承受身體的重量。當身體放松時,一部分沉下去,身體的另一部分飄起來。是一邊沉下去,不是全身都沉下去,一起沉下去是雙重。要節(jié)節(jié)貫串地沉下去,這是偏沉則隨。
太極拳就好像是水,滔滔不絕。在不停的流動就像太極八卦圖,需要我們的內在之力也要不斷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