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推手已經(jīng)成為太極拳練習(xí)中常見的招式,推手的方式有很多種,每種推手競技的方法也很獨特,同樣都有各自的特點之處,如何練好推手,已經(jīng)成為太極拳者的根本問題,只有練好推手,才能打下太極基礎(chǔ)功夫。
高手、低手
在太極拳界中我們把拳術(shù)比較精湛,拳法相當(dāng)好的人稱為“高手”,而拳法比較差的人沒有好的領(lǐng)悟的人稱為“低手”。但是就“低手”來講我們對此也是也是太極拳中一種謙稱。不管怎么說這些稱呼都是有好的贊美意思,當(dāng)然像這些謙稱都是自己的所稱,而不是太極的專業(yè)用語。
太極拳推手對內(nèi)勁的要求是外柔內(nèi)剛,剛?cè)嵯酀?。由于剛外有柔,所以?nèi)含堅剛而不感其硬;由于柔中寓剛,所以外形柔順而不覺其軟。初學(xué)太極拳而尚未換勁的人,往往在推手時表現(xiàn)為純剛乏柔,這叫“硬手”。已開始換勁的人,為了極力避免偏剛,加上內(nèi)勁也不可能一下子鍛煉出來,所以往往失之過軟,形成純?nèi)岱?,軟而不韌,這叫“軟手”。陳品三(1849~1929)《總論拳手歌》說:“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總之,不論硬手、軟手都屬病手,唯有柔韌寓剛而不萎軟,堅剛有柔而不僵硬,即外形柔順而富有內(nèi)在力量,才符合太極拳內(nèi)勁的基本要求,稱得上一是個老手了。
四手
在太極拳術(shù)語中, “手”與“式”常常是通用的。“四手”,是指掤、捋、擠、按四式連綴起來的四正推手,或者指采、挒、肘、靠四式連綴而成的四陽推手。但由于四正推手流傳得比較廣泛,所以人們談到的“四手”,多數(shù)是指四正推手。
補手
補手,它不全指的是太極拳中的推手的一種手法的意思,而是我們在練習(xí)的時候“補上一種手法”的這種意思,很多人對此不太明白。
與人比手時,凡一著一勁不足以制敵時,我隨即補上一兩手,這就叫補手,又名“補勁”或“補著(招)”。凡是急著前去,思想上都得有補手后繼的準(zhǔn)備。否則不但會坐失取勝的良機,而且會在遇到搶攻或反擊時措手不及。
誘手
誘手即假動作,也稱“假手”。它不是某一個手法的專稱,而是假動作這一類手法的統(tǒng)稱。《孫子兵法·計篇》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小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求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這段話的主要精神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但要達到這一目的.設(shè)法造成敵方的錯覺就成為重要手段之一。常言道“拳兵同源”。在拳法上運用聲東擊西、上驚下取等等誘手來迷惑對手,問樣是為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明·戚繼光(1528~1587)《拳經(jīng)捷要篇》記有“囮拳”名目,囮音訛,又音猷。《說文》徐諧注:“囮者,誘禽鳥也。”說明這套拳集誘手之大成,而后人有誤解囮拳為化拳者,那是“秀才識半邊,讀了別字”。這套古拳雖已失傳,但現(xiàn)存拳術(shù)中都不乏囮手的拳式,而在太極拳推手、散手等競技中的具體運用,那就更為廣泛了。凡功深者與人比手,能引之則來,揮之則去,其中無不含有誘手的成分。
順手、拗手
順手和拗手都有兩種不同的定義,一種指使用手法的順當(dāng)與拗逆,這與民間口語的概念是一致的。另一種屬拳術(shù)專用術(shù)語,即凡用我右(或左)手與對方左(或右)手相接,稱為“順手”,順手因雙方上身同偏于一側(cè),而大多數(shù)人左右兩手或兩腿的力量與靈敏性都有一定的差別,因此順手所造成的形勢與力量,雙方是不盡相同的;拗手是各出左手或右手,由于雙方相接的兩手來自相對的兩個側(cè)方,身法也相拗而對,故稱為“拗手”,也叫“合手”。
只要在補上一種手法,利用自己的力而順別人的力,自己的手便會很好的順別人的手,這樣一來順手就很簡單。
四手不全
“四手”的解釋已見前文。所謂“四手不全”,通常是指四正推手中缺少一式或兩式,常見的是缺少擠式、捋式或掤式。有的則是推手動作含糊不清,馬馬虎虎地走過場;或者本來就不明白該怎樣推手,這樣就不可能做到四式分明。這叫做“四手不分”“四手不清”或“四手不明”。
總之,不管是如何推手的各種方法,都必須要做到每個動作的協(xié)調(diào)和正確,只有這樣才能練好推手的基本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