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春季養(yǎng)肝的偏方
紅木香散
藥物:紅木香。
用法:紅木香適量,研成細末,每天9~18克,分3~4次口服。
療效:此方治療病毒性肝炎100例,其中無黃疸型50例,痊愈42例;黃疸型5例 (均先用馬蹄金、一包針、過路黃煎劑治療,黃疸消退而血清轉氨酶持續(xù)升高者,用本品治療),藥后肝功能迅速恢復正常;遷延性30例,痊愈24例;慢性15例,痊愈10例。血清轉氨酶多數(shù)在3周內恢復正常。對麝濁度明顯升高者,降濁效果不顯。治后有6例在2年內復發(fā),再次入院治療。
鴨跖草湯
藥物:鴨跖草30~60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15~20天為1療程,不加用其他藥品。食欲差者,可靜滴葡萄糖液。
療效:此方治療急性病毒性肝炎100例,均達到臨床治愈標準。
大青葉合劑
藥物:大青葉20克,茵陳30克,板藍根、龍膽草各12克,車前子9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至300毫升,成人2次分服,兒童酌減。
療效:此方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32例,痊愈28例,顯效2例,有效1例,無效1例。
清肝煎
藥物:茵陳45~60克,連翹、蒲公英各30~40克,郁金、丹參各10~25克,青黛6~10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服藥期間忌辛辣油膩物品;動靜結合,忌絕對臥床休息。
療效:此方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31例,痊愈30例,有效1例。
調肝降球合劑
藥物:柴胡5~10克,郁金、茯苓各10~30克,生黃芪、紫丹參各15~30克,炒白術10~15克,黃精、茵陳、秦艽各15克,炒赤芍,炒白芍、山楂、神曲各10克,青皮、陳皮各6~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于上午9點、下午3點各服1次,連服30天為1療程。待其自覺癥狀消失,肝功能及白、球蛋白比例恢復正常,改為2天服1劑,每天服1次,連服15劑為1個鞏固療程。每服藥1個療程,復查1次肝功能及白、球蛋白比值。
療效:此方治療肝郁脾虛型慢性遷延性肝炎白、球蛋白倒置20例,痊愈5例,顯效9例,有效6例。
新肝方
藥物:馬鞭草15克,枸杞子、澤瀉、赤芍、白芍各9克,木香6克,龍膽草、生甘草各4.5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每2周復查肝功能1次,連續(xù)觀察至少4個月。在服藥期間,除服用維生素及臨時對癥用藥外,均不再加用其他方法治療。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遷延性肝炎谷丙轉氨酶連續(xù)3月以上不降者69例,顯效41例,好轉5例,無效23例。
鬼箭羽湯
藥物:鬼箭羽6克,紅花10克。
用法:水煎服,兒童用量減半。
療效:此方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21例,顯效14例,好轉6例,無效1例。
補肝降酶湯
藥物:柴胡、當歸、澤瀉、白芍各9克,黃精32克,丹參15~32克,郁金10克,焦山楂15克,五味子10~15克,田基黃32~45克。
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
療效:此方加減治療慢性肝炎50例,痊愈36例,好轉14例,對肝脾腫大、脅肋脹悶不舒、肝功能1~4項不正常、麝香草酚濁度試驗及絮狀試驗陽性者,皆有滿意療效,特別是對轉氨酶增高者療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