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偏低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癥,這種病癥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否則后果將會非常的嚴重。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偏低的相關知識和這種病癥的食療方法,趕緊來看看吧!
【臨床意義】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eosinopenia)
常見于傷寒、副傷寒初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tài),或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其臨床意義甚小。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eosinophilia)
(1).過敏性疾病
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蕁麻疹、食物過敏、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
(2).寄生蟲病
血吸蟲病、蛔蟲病、鉤蟲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常達10%或更多。某些寄生蟲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導致白細胞總數高達數萬,90%以上為嗜酸性粒細胞,為嗜酸性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
(3).皮膚病
如濕疹、剝脫性皮炎、天皰瘡、銀屑病等可見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輕中度增高。
(4).血液病
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多發(fā)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細胞肉芽腫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5).某些惡性腫瘤
某些上皮系腫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6).某些傳染病
急性傳染病時,嗜酸性粒細胞大多減少,但猩紅熱時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7).其他
風濕性疾病、腦腺垂體功能減低癥、過敏性間質性腎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