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修煉太極拳不僅重視外在姿勢,更注重內(nèi)在修煉。如何練好太極拳呢?我們今天談談不把手忘掉怎么能練好太極的含義,太極拳論有詳細的講解,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吧!
不把手忘掉怎么能練好太極拳
太極拳運動博大精深,從曾經(jīng)的默默無聞,如今已是家喻戶曉,很多人將太極養(yǎng)生作為每天必做的事。
太極拳運動,現(xiàn)在已深得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喜愛,據(jù)說,全世界有超過10億的人在打太極拳。太極拳為何深受大家喜愛?無非是有很強的健身性。張三豐創(chuàng)立《太極十三勢》,說是用來專門提供給練武者長命百歲的。
“欲天下豪杰廷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張三豐在太極拳論中如斯說。也就是太極拳的始祖——《太極十三勢》,是可以作為拳中之拳的。太極拳運動,每一招,都是全身各個關節(jié)的同步弧線運動,絕不局限于某個關節(jié)或者部位的運動,也叫做整體運動,或者叫作整勁。
太極拳論曾說過,練習太極拳全身都是手,在練習太極拳時,要排空雜念,靜心練習,做到無為無不為的境界。
在技擊時,“一動無有不動”的好處,就是制敵的招數(shù)都是用的整勁,絕不是一手一腳之分力,一般人不可能抵抗人身體的整勁,而練出了整勁,局部的力量可以是小力,也就是拙力可以大大的減少。
無論行拳也好,格斗也好,出小力,而不是大力,所謂“用意不用力”,小力精度高,而不是大力精度低。精度高就能使出巧力來,以至于“四兩撥千斤”。
“一靜無有不靜”,就能蓄勢以待敵之錯誤。而在健身時,在單位時間里,每招每式,都是全身各關節(jié)同步參與的整體運動,是每個關節(jié)同時在做弧線運動,因此單位時間里能達到的鍛煉效果,往往就是高的。
太極拳與其它武術不同,太極拳是一項內(nèi)外雙修的運動,學習太極拳能強身健體,也有教育意義。
這是其他運動或者太極操所不能達到的,太極操往往表現(xiàn)為“以手帶身”,拳打在手上,太極拳打?qū)α?,都?ldquo;以身帶手”。以至于太極操以“以手帶身”,會去打十幾種拳,卻達不到太極拳“以身帶手”一種拳一遍的效果。
更不用說真練太極的只打一種或者少數(shù)幾種拳,卻能修煉“招熟而懂勁”。所以,太極操往往熱衷于學新套路,他們需要去表演和比賽,來實現(xiàn)參與太極運動的快樂。
而真練太極的,他們“以身代手”做全身運動,可以修練更高層次的太極內(nèi)功,對比賽、表演,自然就會毫無興趣。以后,甚至還能修煉“以意帶身,身未動,意已到”。
此乃“空明階段”的修煉內(nèi)容。要注意,很多打太極操的,也知道“身帶手”、知道“一動無有不動”,但他們的身動是假動。
仔細觀察,他們的身動是偽動,本質(zhì)還是手動,意識里并沒有“手未動而身先動”的概念,只是把手動,配合上了身動,本質(zhì)上還是手領著身體。
太極拳中常用的手法
推手
推手,是太極拳中常用的方式,也是基本的,我們需要將其學好。
推手是太極拳修煉過程中的一種練功方法和手段。推手旨在落實拳理、掌握拳法。太極拳“著熟”、“懂勁”、“神明”功夫均源于推手。推手雙方必須遵守“沾連黏隨,不丟不頂”的法則且互相配合。如果一方不懂法則、不配合,就無法進行推手練功。推手是互相交流而不是比賽,推手交流的目的是檢查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長處。
推手這種練功方法和推手比賽是兩個概念。推手比賽為了爭名次、奪冠軍,必然用力氣,會出現(xiàn)“頂牛”、“推小車”等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