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生活保健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中醫(yī)養(yǎng)生,艾灸療法就是中醫(yī)灸法的一種,使用艾灸養(yǎng)生保健的效果非常好。本文將為大家介紹艾灸的功效與作用,及艾灸養(yǎng)生的作用,一起來看看吧!
艾灸的功效與作用
艾草就是艾灸的原材料,使用艾草制成艾灸條,點燃后對人體進行刺激,達到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艾為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自然生長于山野之中,我國各地均有生長,古時以蘄州產(chǎn)者為佳,特稱蘄艾。艾在春天抽莖生長,莖直立,高60~120cm,具有白色細軟毛,上部有分枝。莖中部的葉呈卵狀三角形或橢圓形,有柄,羽狀分裂,裂片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有不規(guī)則的鋸齒,表面深綠色,有腺點和極細的白色軟毛,背面布有灰白色絨毛;頂端葉全綠,橢圓形、披針形或絨形。頭狀花序,無梗,有苞片,略有白色細軟絲狀毛,7~10月開花。瘦果呈橢圓形,艾葉有芳香型氣味。
在農(nóng)歷的4~5月間,當葉盛花未開時采收。采收時將艾葉摘下或連枝割下,曬干或陰干后備用。艾葉中纖維質較多,水分較少,同時還有許多可燃的有機物,故艾葉是理想的灸療原料。關于艾葉的性能,《本草綱目》載:“艾葉能灸百病”,用艾葉做施灸材料,有通經(jīng)活絡、祛除陰寒、回陽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F(xiàn)代研究:蘄(祈)艾含揮發(fā)油約0.002%,主要成分為苦艾醇、苦艾酮。此外尚含膽素鉀鹽以及維生素甲、乙、丙、丁等。苦艾醇、苦艾酮有興奮中樞作用??喟泻锈涱悺⑷崴?,氯化鉀等,故有解熱、止血、鎮(zhèn)痛的作用。
艾灸養(yǎng)生的作用
溫經(jīng)散寒
中醫(yī)養(yǎng)生以人為本,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作用,因此中醫(yī)認為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兩者之間關系緊密,相互影響,血氣在經(jīng)脈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
行氣通絡
經(jīng)絡分布于人體各部,內聯(lián)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jīng)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于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jīng)絡受阻,即可出現(xiàn)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jīng)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于瘡瘍、凍傷、癃閉、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尤其是寒冷的天氣,陽氣也會逐漸下降,因此就需要補陽氣,艾灸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癥,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說明凡出現(xiàn)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颊?,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于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中風脫癥、腹痛吐瀉、痢疾等。